媒体聚焦_天津市气象局
  • 手机版

  • APP

首页> 媒体聚焦
津云新闻:“十三五”成就:你不知道的气象科技
发布时间: 2020-12-31

    津云新闻讯:智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气象工作的优质保障。五年来,天津市气象部门直面天津加速打造智慧城市的需求,以提升城市安全运行服务能力为目标,以“智慧气象”工程建设为抓手,推进智能感知、情景互动、普惠共享的智慧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建成集天气、气候、海洋、流域、环境气象业务和决策服务业务系统于一体的天津一体化气象业务平台(Tiptop),智慧气象深度融入供电、供热、供水、交通等多领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个性化和精细化需求,助力天津高质量发展。

  智慧气象助力智慧城市建设跑出加速度

2018年底,天津气象部门开发了智能化供暖气象服务平台,开展基于供暖行业影响的天气监测、预报和预警服务,并实现针对用户属性、位置及需求等精准推送气象服务。天津市华腾供热公司运行部部长刘金梁告诉记者:“市气象局智慧供暖气象服务,为我们供热企业生产作业、科学调度、节能减排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外,天津气象部门还建立起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供热气象运控调节业务系统,研发了前馈动态智慧供热运控技术,在提供考虑了天气要素、建筑物结构和管网条件等多因素的逐小时供水温度的同时,利用物联网技术对供热企业设备进行远程自动化调控。目前,该模式已在全市4个社区试点应用,让供热企业实现看“天”精准控温,既保障了广大百姓温暖过冬,又实现科学实施资源管理,促进绿色节能发展。

  今年4月,升级版“天津智慧电力气象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正式运行,通过与电力部门的需求对接,天津市气象部门引入精细化网格预报、致灾气象因子判别指标和专业气象预报模式算法,建立了覆冰舞动气象等级预报模型,具备了基于影响的城市气象灾害预报和预警能力,并增加了电力体感温度预报、气象相似日等有特色的专业气象服务产品,为保障城市电力供给和节能降耗、经济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与此同时,天津还成立了中国气象局—南开大学大气环境与健康研究联合实验室,针对环境与健康气象服务强化科研攻关,研发了30余种基于智能网格预报的生活与健康气象指数客观产品,具备了小时到月尺度的环境气象预报能力、区域污染输送定量分析能力,并积极开展次、季、节和季节大气污染气象条件趋势预测,参加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天津跟踪组及2020年天津臭氧专项防治行动,科学助力地方大气污染防治。

  天津市环境气象中心副主任、正研级高级工程师韩素芹说:“我们坚持‘业务上升,服务下沉’的发展思想,预报产品和技术在市—区两级气象部门的一体化平台中共享共用,实现市区两级环境气象业务同频共振。”

  海洋气象超水平服务海洋相关行业发展

早在20世纪80年代,天津市气象局就开启了海洋预报业务。2010年,市气象局获批成立海洋中心气象台,从此与上海、广州并称为全国三大海洋中心气象台,主要负责渤海、渤海海峡和黄海北部气象预报服务业务,成为我国北方唯一的海洋中心气象台,承担起服务环渤海、面向“三北”地区的海洋气象服务支撑重任。

  近五年来,天津的海上气象观测站从3个增加至18个,面向环渤海区域的海洋气象观测站网初步建成,并全部实现了自动化观测,观测数据的上传频次从1小时加密为10分钟。通过引进FY—4A垂直探测仪反演系统,实现了对风云卫星数据的反演,进而获取到北方海区海温、海雾、海浪、海风等多种海上实况信息,并精细到逐2小时101层16公里分辨率。这为天津市提升海洋精细化预报能力和突发天气“捕获”能力提供了重要依据。

  2019年,“利奇马”台风北上影响渤海。当时,海洋中心气象台不再只是发布中国气象局提供的指导预报产品,而是基于海洋数值预报和格点预报产品,为用户提供台风路径对其海上作业指定点位的影响变化和风险概率,为其研判人员撤离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五年来,海洋中心气象台依托精度更细、范围更广的海洋预报产品,将海上专业气象服务向北延伸至白令海峡、向南延伸至南海海域。为日本海、黄渤海在内的31个主要港口开发了21条航线气象服务产品,并将地理信息、船舶信息、潮位信息与海洋气象信息相融合,为专业用户提供综合考虑开船时间、航速等实际情况的逐小时航运气象灾害风险预报服务产品。

  截至目前,海洋中心气象台已经与中海石油、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天津港集团等30余家单位签署服务协议,服务领域覆盖海事监管、海上搜救、油气勘测、海洋航运、港口运营等多个方面,助力天津高水平建设北方国际航运区,打造雄安新区出海口,让天津港这个京津冀和“三北”腹地的海上门户快速发展。

  农业气象助力实施品牌强农计划

为助力乡村振兴,天津市气象部门将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现代农业服务理念贯穿至名特优农产品培育生长到销售的全过程,力求发挥“气象基因加持”效应,为农产品增质增效。天津小站稻米品质优异,市委市政府大力培育以“小站稻”为代表的优质水稻,实施品牌强农计划。

  天津泽宇农产品种植有限公司总经理安振北培育的水稻品种名为“天隆优619”和“金稻919”,同时也是天津“小站稻”产业振兴的主要水稻品种之一。两个品种的水稻均获得过全国优良食粳稻品评一等奖,但知名度却不高。安振北告诉记者:“宁河区作为天津‘小站稻’的主产区,正在为打造区域品牌而努力,而我们有一份灾害赔损失、气象服务保品质的保险,对助力品牌效应提升大有裨益。”

  说起这份保险,不得不提及天津市气象局水稻气候品质评价及气候信息溯源工作。天津市气候中心农业气象科高级工程师陈思宁说:“我们自2018年年底开始启动水稻气候品质评价及气候信息溯源工作,通过近20年对水稻生长相关数据的收集,开展了水稻生育期气象条件对其口感、营养等多维度影响的分析,最终形成水稻的气候条件品质评估及溯源,这对我们与保险公司联合推出‘稻谷气候品质保险’提供了重要基础。”

  2019年上半年,市气象局联合人保天津分公司开展稻谷保险研发,开展线上农保精算,在全国率先推出“稻谷气候品质保险”,帮助农户更有效规避农业生产气象风险。截至目前,这也是全国唯一一份稻谷类气候品质保险,安振北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去年为他的7000亩国家级水稻生产园区全部买了保险。

五年多来,天津气象现代化工作成绩显著,气象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气象现代化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全国前列。气象科技和服务已经渗透进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测风云在与气象科技的碰撞中,渐渐展露出一些有迹可循的规律,经济社会因为气象服务的多元和细化,也逐渐呈现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态势。(津云新闻记者吴宏 通讯员张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