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APP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我国第一大致残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和经济负担高的“五高”特点。
2021年2月,由天津市气象局和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共同牵头,联合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成立了天津市健康气象交叉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交叉创新中心”),基于大数据进行气象和环境对人群健康影响效应、对疾病影响的机制研究,强化疾病气象风险预报预警技术研发。
2021年11月,天津在全国首发脑卒中气象风险预警,2023年6月新增夏季高温脑卒中气象风险预警,打通脑卒中管理与防治的“最后一公里”。
脑卒中发病曲线和气温变化是弥合的
“一到冬天或换季的时候,找我看病的人变得特别多,症状也更明显,这段时间医院急救收的脑卒中、心肌梗塞病人也变多了。”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原院长王林说。
有着丰富诊疗经验的他,就像是一位在医学战场上久经沙场的老将。通过多年对脑卒中的研究,他得出结论:“脑卒中的发病等与气象要素密切相关,温度的季节性变化也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气温较低的时候,人体为了保持体温,体表血管会收缩。这种血管收缩会导致血压升高,对于脑血管的压力增大。
尤其是本身就有脑血管病变基础(如动脉硬化、血管狭窄等)的人群,血压的突然升高容易引发血管破裂出血,导致出血性脑卒中。
而在炎热影响高温天气下,人体大量出汗,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会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加。
同时,体表血管扩张,血液更多地分布在体表,大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相对减少。
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王林表示,高血压和脑卒中的发病曲线和气温变化是弥合的,此外,在地区上也呈现“北高南低”的特点。
如何确保脑卒中气象风险预警精准触达公众,特别是脑卒中高危人群,成为医学专家与气象局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气象预警发挥着至关重要且独特的作用
脑卒中患者在康复过程中,身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
例如,在季节交替、气温不稳定的时候,如果保暖措施不当,寒冷的刺激可能会使血管再次收缩,影响脑部血液循环,不利于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
而高温环境可能会导致患者身体不适,增加烦躁情绪,影响康复训练的效果。
因此,无论是在脑卒中预防阶段还是后期的康复过程中,都需要得到全方位的关注。而这其中,及时的气象预警发挥着至关重要且独特的作用。
炎炎夏日,今年6月9日,家住天津市河西区陈塘庄街社区的刘桂荣早上起床就收到了天津市气象台、交叉创新中心联合发布的脑卒中气象风险橙色预警短信。
几分钟后,她又收到了陈塘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治医师韩雪在家庭医生监管群中发出的健康防护建议。
刘桂荣今年68岁了,且有脑卒中家庭病史,是脑卒中高风险人群。
她说:“前些日子特别热,我收到了预警短信和韩大夫的信息,及时调整了生活方式,也增加了测血压的次数。调整用药的剂量,现在的血压比之前平稳多了。”
生活中,还有很多像刘女士一样的脑卒中患者切实地从气象预警所带来的及时消息中获得了益处。
在寒冷天气预警来临前,避免身体受到寒冷刺激导致血管收缩,从而降低脑卒中复发的风险。而在高温预警发出后,他们会注意防暑降温。这些看似简单的防范行为,却是基于气象预警的及时提醒,为患者的健康提供了一道重要的防护线。
为“健康中国”和“健康天津”贡献气象智慧
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大众健康,天津市气象局把加强多科学跨部门协作作为重要的工作方向。
这里的多科学包括但不限于气象学、医学、生物学等诸多学科领域,通过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让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截至目前,天津市已累计发布脑卒中气象风险预警18次,其中寒潮降温发布预警13次,热浪发布预警5次,手机短信覆盖人群达7200万余人次。
据统计,寒潮预警发布后,天津市脑卒中住院人数平均下降5.2%—11.9%,热浪预警发布后,天津市脑卒中住院人数平均下降3.8%—20.3%。估算节省经济负担2.43亿元(不含2024年6月以来)。
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正是天津健康中国战略的生动实践。
天津市气象局在环境和健康气象领域的探索和实践具有深远意义。
通过打造 “气象预警 + 中医药养生”“气象预警 + 卫健联动”“气象预警 + 科普宣传” 的大健康服务新模式,以及不断加强多科学跨部门协作,为 “健康中国” 贡献了独特的气象智慧。
未来,这一工作将持续深入开展,为全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让气象科学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
出品|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