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APP
7月16日,天津市气象局印发《人工智能气象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了人工智能气象应用的重点工作任务,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在天津气象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助推气象新质生产力发展,高质量服务保障天津现代化大都市建设。
《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初步建立人工智能大数据库、算力环境、算法库、开放平台、检验评估和网络安全的六个方面的基础支撑,启动气象预报大模型等新兴技术本地化应用,开展人工智能新兴技术与精密监测、预报预测、气象服务三个领域融合的研发和应用。到2030年,人工智能气象应用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前列,业务能力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实施方案》提出,将初步建立人工智能应用基础数据库、多场景应用基准数据集和标准化算法库,算力规模达到2到5P算力,实现海量气象数据的集约高效存储服务、多元算力资源动态统筹分配和智能弹性调度,同时建成全流程的人工智能预报模型评估体系,全面强化人工智能气象应用基础支撑建设;探索开展人工智能气象应用前沿科技研究,构建“1+N”人工智能新型技术应用格局,即自主研发1套能够开展本地试用和检验评估的智能气象预报大模型,针对强对流监测预警、天气预报、海洋气象、流域气象、气候预测、气象服务等应用场景,实现N个气象小模型的搭建和应用;建设地面智能气象站,开展协同观测和天气事件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应用,深度挖掘人工智能在雷达质量控制和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的应用,并研发基于人工智能的多源数据融合等关键技术,进一步提升人工智能在精密监测方面的能力;深耕预报预测人工智能关键技术领域,研发气象预报大模型本地化解释、应用技术以及智能气候预测技术,推进成果融入智能网格预报预测业务,提高季节-次季节气候预测准确率,完善黄渤海海域强对流过程训练数据集,开展海上能见度预测模型和组网雷达外推算法的科研攻关,并协同人工智能和数值模式,提升环境气象无缝隙智能网格预报准确性;构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气象风险智慧服务业务,提升城市暴雨洪涝气象风险快速预报预警能力,建立智能化专业气象服务支撑体系,在海洋、交通、农业、电力、供热、新能源等领域,形成个性化、交互式、智能化专业气象服务应用典型,同时构建预警制作、发布、传播、复盘和评估一体化的人工智能业务体系,建立智慧型气象预报服务聊天交互模型,强化气象服务的个性定制、按需推送、在线互动的服务效果。(郭玲 孟冬梅)